最近,网上已出现很多消息,经证实是真的,比如:乐山大佛30年经营权卖了17亿。某地停车场收费权被卖了,某地一次性卖断学校、事业单位、国资公司的食堂经营权。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从侧面说明,地方财政缺钱了,而且非常缺钱。已经有地方公交司机发不出工资,公交都停运,有地方老师发不出工资罢课。从网上留言可以推断出,这种情况不是一二个地方,而是很多地方财政面临着严重的困境,急需解决。
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方财政为什么还缺钱了呢,我们分析一下:
从收入上看: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包括税收地方留成和上级返还;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央财政的调剂收入、补贴拨款以及其他收入。近几年,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疫情防控和国际间竞争影响,税收下降,留抵退税额度加大;三年防疫支出基本上掏空财政家底;债务偿还到达高峰期;影响更大的还是楼市的调控和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楼市成交持续低迷,导致相关的多个行业不景气,直接导致土地出让收入锐减,有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195个城市土地成交金额14393.13亿元,同比下降了58%,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地方财政的收入。
从支出上看: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出,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根据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又划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 近几年地方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工资保险、养老金待遇提标,低保五保社会救助扩面,教育医疗卫生等支出不断加大,而且地方还承担了脱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卫生整治等专项支出,虽然中央补助一部分,但地方支出更大。
收入不增或增长缓慢,而支出却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逐渐加剧,现在包扩广东、江苏等财政贡献大省也缺钱了。
前期,中央已明确政府债务仍然坚持“谁的孩子谁抱,中央不兜底”。这也导致地方为了支撑运转不得不卖资产,罚款等手段频出。
这种形势下去也不是办法,长此以往,不单地方民生事业不能保障,而且政府征信也会受到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解决财政收支矛盾,需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短期上讲,要开源节流,通过减少支出,处置资产资源,加大欠收追缴力度,积极还债减轻负担等方式维持财政运行。
从长期看,必须深化改革。这里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撤并市县乡和内设机构,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政府职责与规模,该市场的归市场,该政府的归政府。裁撤冗员压力更大,浓及多数人切身利益,这需要政治勇气和魄力。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真正解决好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实现“办多少事,花多少钱”。这里还需要进行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享机制进行改革,更多的向地方倾斜,对税收征收环节上也要研究,对企业股金、国企高管、演艺影视、品消费上要强化征管,减少逃税避税现象。
三是优化支出结构,从发展型财政转向民生型财政,更多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等与“人”的投资与消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压缩各项支出,对现行各类财政津贴和补贴进行全面清查,取消或降低部分不合理项目的标准,将节省资金用于更加紧迫的地方需要。尤其要减少部门、行业间的差别补贴,体现出公平正义,有效避免攀比心态和躺平作法。
四是积极置换债务。优先将财政剩余资金和清理回收的资金优先用于还债。加强新举债的审批,新申请借款项目要严格审查经济效益与偿债能力,严控新增债务规模。发挥财政、金融共同调控作用,通过发行一般债券和长期债券,降低地方债和专项债比重,降低债务付息成本,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