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公职人员的日子不太好过。
放到去年,很多公职人员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体制内情况会如此的紧张。
届时,国内还在强调严格防控疫情,虽然坊间有不少声音,呼吁防控疫情管控,但是支持管控的人依旧不在少数,将生命安全看作是最重要的,其中,各地区的公职人员就是疫情防控政策的拥趸者。
原因很简单,除了个人身体健康外,公职人员旱涝保收,收入不会因为疫情防控受到影响,不用担心长久的封控而产生的生计问题,不少人甚至可以趁机居家办公。
哪怕是防控最严格时期,公职人员也是更优先被保障的群体。
一面是因为疫情原因,失业降薪的普通人;一面是在疫情防控政策下,依然岁月静好的公职人员。两相对比,格外明显,这也为公考热添了一把火。
谁也没有想到,在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之后,公职人员的情况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地方财政的高度紧张。
紧张的地方财政
受益于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十年,各地依靠卖地赚的盆满钵满,大量基建项目投产,公职人员的薪酬逐年上涨。
然而,当房地产开始退潮,被遮掩住的问题开始暴露,人们赫然发现,不但卖地巨额收入被花光,很多地区甚至欠下了巨额债务。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公开表示依靠自身实力,无力偿还债务的贵州。
在贵州独山县,这个贫困县,年收入不过10亿,却欠下了400多亿的债务。
很多人在惊叹的同时,很快就意识到其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历年卖地收入和400多亿元是怎么花出去的?又花到了哪里去?
本级财政40多年的收入,最后独山县还是贫困县,不管怎么想都让人感到疑惑。
二是400多亿债务每年利息就不止10亿,独山县打算怎么还?每年财政收入不够还利息,这说出去实在太过骇人听闻。
我们原本乐观的希望,贵州的情况是一个个例。然而从目前的得到的消息看,贵州并不是个例,只能说矛盾较为突出。
紧日子、苦日子、惨日子
公职人员的紧日子、苦日子、惨日子,请注意,这三种日子程度是依次加重的。
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又在情理之中,毕竟地方财政已然如此紧张,体制内公职人员的日子又怎么会好?
从去年开始,公职人员就经历过一轮大降薪。东南沿海等高薪地区公职人员,纷纷下调工资,但这只能说是一个开始,最多只能算是紧日子。
相比于这些财政相对宽裕的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地区,尤其是在基层,目前甚至出现了寅吃卯粮的现象。
什么是寅吃卯粮呢?
就是拖欠薪酬,这个月发的钱,可能是上个月的工资,或者几个月前的工资。
与只是降薪的紧日子相比,这算是苦日子,后面还有惨日子。
就在很多公职人员对薪酬不能按时发放而感到不满时,不少地区开始浩浩荡荡的清理编外人员浪潮。
比如,在黑龙江哈尔滨、陕西延安、山西安康、江苏徐州、湖北十堰等地。
另外,在山西、青海、内蒙古、湖南等地已经开始或正在谋划进行精简编制人员。
与只是收入受到影响的地区相比,这些地区的公职人员正在过惨日子。
出路在哪里?
两个现实!
一是,地方财政是真的没有钱,收支缺口逐年定增,债务问题难以化解。
二是,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高达8000万,占全国税收总数40%,我们现在是真的养不起。
一方面是缺钱问题将会持续困扰,另一方面是公职人员薪酬压力很大。
因此,更大规模的公职人员精简浪潮必然还在路上。目前,各地方财政都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但是,钱真的很难弄。
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钱,只会越来越难弄。现在的体制内要过紧日子,做好过苦日子甚至紧日子的准备。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机会,一个打破铁饭碗让公务员回归正常职业的机会。
通过改革,打破编制深化,同时强化考核,让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降的“三能”机制不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的举措。
把那些不愿意干事,不能干事的人清出去,这才是的出路。
欢迎关注!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